相关信息
作者说明
弹得不好 多多指教 QQ823679124
与法国女作家乔治·桑共同生活的经历,对肖邦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。当年二人曾赴西班牙马霍卡岛的帕尔玛,一个位于地中海西部的浪漫之地,居住在群山环绕的修道院中,在那里,肖邦写下了被称为“雨滴前奏曲”的《降D大调前奏曲》(OP.28,No.15),但作曲家自己却极力否认这一标题。据乔治·桑在《我的一生》中记载,有一天她在暴风雨后回家,听到肖邦正应和着屋檐滴落的雨声弹奏一首前奏曲———这恐怕就是“雨滴”的出处;不过乔治·桑随后又写到:“当我让他留意窗外的雨滴声时,他否认曾听到雨声,还很不高兴我将此称之为模仿和声。······”由此可见,肖邦并未给此曲取名“雨滴”。其实“雨滴前奏曲”总体上纯净明朗,如赞美诗般清新与宁静,倒是同时期创作的《b小调前奏曲》(OP.28,No.6)更符合“雨滴”的标题,其曲风伤感,伴奏声部有“雨滴”特征。 著名女钢琴家阿格里奇弹奏的肖邦前奏曲一向受到很高的评价,其演奏风格充满着理性的诗意,听起来完全没有女性的阴柔,这令人不由自主想到乔治·桑———这位思想激进的女作家,以行为和思维方式颇为“男性化”而著称,她的作品也是理性与感性相交织。于两位女性之间,肖邦的前奏曲在浪漫中诞生,在诗意中延续。
发表点评